就业率崩的越来越离谱了
分享一组数据:2024年本科生毕业后在单位就业的数据为55.5%,应届研究生的毕业率仅为33%。
相比之下,大专学历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率占比56.6%,在三种类型毕业生当中占比最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好像变成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感慨,为什么我们那么辛苦读了十多年书,到头来连一份满意的工作都找不到。
到底是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是社会辜负了我们?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当然是为了活下去。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在挣钱这件事上觉醒得比较晚。
很多人上四年大学其实就是度假了四年,他们在父母和学校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过着每一天,每个月到点就领取生活费,然后按部就班地学习、放假,再开学,在放假,直到走完四年。
等到大四要开始写简历去跑秋招春招的时候,大部分人只能看着空白的简历发呆。
因为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经验或者作品可以写呀。
事实上,我们一辈子工作的终极意义,就是升级自己在某一垂直领域的经验或者打造自己的代表作。
唯有这两件事可以代表我们的工作成果,可以让我们越活越轻松。
如果你毕业之后随便找了一份工作,然后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工作内容直到35岁,这时候你发现你正在干的活其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干,只不过你比他们资历老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能你在经济上就很危险了。
因为公司随时可以踢掉你然后重新找更便宜的员工入职,你的可替代性太强了,所以你极有可能会出现在裁员名单上。
把自己变强,是改变一切的关键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是极其客观的,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仅仅在于谁更离不开谁。
你有生财本领,你不怕离职,或者你有某个行业的核心关键能力,比如研发,那么你的势能就远远高于公司,你就算裸辞也会有一大堆人找你,邀请你一块共事。
这样的人就是时间的朋友,他们总是越老越吃香。
很多时候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份工作值不值得做,其实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有没有成长。
那么继续往下深挖,有没有成长的具体衡量标准是什么?
其实就是你什么时候可以脱离公司单干。
你只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那么你就算暂时只是在打工,你本质上也是个创业者。
只不过你暂时处于一个学习和“偷师”的阶段,你把公司当成一个实验室和学习平台,你去摸索和学习每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工作链条,然后再想办法匹配人员和启动资金,最后找准机会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才是财富跃迁的终局。
刚刚说到,企业是极其理性客观的,所以说你的老板是不会为你的中年危机和你的家庭负责的,他还留着你在公司,可能仅仅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能替代你的人。
你不要觉得公司就是你的家,公司给不了你生存的底气,你与其巴结老板和领导,不如拿这份时间来修炼自己,来学习公司的业务。
为自己以后单干做准备。
美好人生的终局一定是创业
我21岁大学毕业,在新能源汽车公司上了2年班。
坦率地讲,我在公司每多上一天班,我就多一份煎熬。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一些琐碎的事情,比如开会、比如接待客户、比如无效率地加班……
这些工作指向的唯一结果就是: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但是我要付出的代价是一天当中绝大部分精力最好的时间。
工资和时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你选择了安稳的工资,其实也就是变相地放弃了成长的机会。
所以我恐慌了两年,在打工两年攒下一笔钱之后,我决心这辈子再也不打工了。
我可以忍受创业时颠沛流离的日子和不稳定的收入,但至少我一直在成长,我坚信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值钱。
我坚信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可以帮助自己积累真实有用的商业经验,也坚信自己有一天能拿出自己的代表作。
是这些经验和代表作让我变得值钱,而不是我在公司里步步高升的职位。
虽说上班肯定稳定且轻松,但是我不想我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躺平,最后让我35岁之后的人生因为裁员而颠沛流离,让家人陪着我一起吃苦。
如果说三代人总有一代要努力,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我,而且我越早开启吃苦生涯,我就越强大。
当我看到自己每天能充满干劲为自己的未来以及家人的美好生活而打拼的时候,我的心底就会涌现出一种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就是一种动力,持续激励着我前行。
我相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做事的激情,只不过碍于现实的压力而没办法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
对此我想说,其实你大可以放下焦虑,把时间战线拉长一些,你不需要一蹴而就的成功,你只需要给自己多点耐心,多点谨慎,你会发现机会永远摆在你面前。
慢慢走,踏实点,其实有时候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