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狠毒但价值百万的发财偏方
先确定绝对不干什么,再从剩下的事情里挑一个去干。
而且要发狠把所有时间都押宝上去。
事实上,很多人习惯性追求全方位的强,但这有啥用?全面发展的结果就是全面平庸。
你只需要做一件牛逼的事情就能直接发财,而不是去做10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到最后财务状况还是捉襟见肘。
见过那些三年换十几个行业的打工人吗,他们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我知道很多人虽然可能暂时还在打工,但是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赚钱的,经常会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愁的发慌,失眠,上班也没法专心做事,总想搞点什么副业做做。
有些很勤奋很努力的人,下了班之后还会去兼职跑滴滴,做代驾,一天从早到晚到在挣钱。
这样本身没啥问题,但是你得明白,努力是一回事,真正发财是一回事。
过度努力可以让你一个月多收入几千块,这对积累创业的第一桶金非常有帮助,但是你不能指望纯靠这种体力劳动来发财,这只是垫脚石,是积累弹药的过程,有机会是一定要拿着这些弹药去打“搞钱”仗的。
主动减少收入,财反而会靠近
是不是听起来很奇怪?谁会嫌钱多?
还是说有些人太傻,有钱都不挣?
其实都不是,你得计算好为了挣这笔钱,你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和沉没成本。
拿我上班这件事举例,我毕业在小鹏汽车干了两年销售攒到一笔钱之后,就决定自己创业,这辈子再也不上班了。
对我来说,我考虑更多的是我为了万把块的工资,每天需要付出8个小时的时间,算下来平均每天也就200-300块钱,我继续干下去太不划算了。
而且这些时间像一次性消耗品,花了就花了,不会产生复利效应,不像我现在做自媒体,我一个月之前写的文章,直到现在每天还有几万的阅读量,可以持续产生睡后收入。
而且写一篇文章的时间,从写好到发出,只需要1个小时,这个效率就很高了。
还有就是这些文章积累多了,其实都成了我的作品,有时候很多粉丝朋友加我,开口就是说阿岚我是看了你某篇文章之后,才过来添加你联系方式的。
你看,上班和做自媒体,同样都是0成本花我的时间,但是花了两年时间去上班,最后得到的量化结果就是:一笔钱+2年工作经历,没了。
你只能向外界传达这么多了:你这两年就实现了这个价值,这样太普通了,谁会care你?
换做自媒体就不一样了,我得到的量化结果除了钱,还有多少篇10万+,还有多少粉丝数,还有多少精准私域粉……
这些才是日后能搞到大钱的基本条件,这样的价值才有可能链接到更多的牛人,从而实现破圈。
所以,我常常建议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要仅仅只是去关注“钱”这个维度,你总是这样去思考,就很容易抱着“有价值的垃圾”过活。
多关注钱之外的维度,比如是否能产生复利效应,是否能成为你的代表作等等。
什么时候你有了这种视角去看问题,你就会对很多曾经特别在意的事情改观。
比如网购一件凉鞋的时候,为了省几十块钱,花两个小时去全平台各种对比,各种研究,现在看来其实非常没必要,不如在看了两三个链接后就直接买了。
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少即是多,就做好一件事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普通的人,越喜欢给自己加各种各样的头衔,生怕一张名片都塞不下他的成就。
反而是那些越牛逼的人,往往只需要1个身份,甚至他只要人往那一站,他的名字就是身份。
比如吴彦祖,把自己活成了颜值的代名词,哈哈,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吴彦祖有很多非常好的影视作品。
再举个例子,比如雷军,只需要在后缀加小米创始人,比如周鸿祎,在后缀加个360老板就完全足够了。
做100件小事,不如做1件专业度足够高的事儿。
这其实是一种错位竞争策略:就是你只要在一个垂直领域做到不错的成绩,你的能力就不止在这个行业内有价值,而是可以帮助你破圈,去跨行业和其他领域的高手合作。
你的角色永远是合伙人,而不是打工人。
你挣的是股份,而不是工资。
你不需要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的人,适合干家政,不适合搞钱。
就像我不管是做餐饮还是电商创业,我从来不去做管理的事儿,我只需要找到合适的合伙人,让出一部分股份,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为了多挣点钱,压上最宝贵的时间成本?
我只需要把我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就行了,我就负责搞流量,做内容,我只在意这个特长能不能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其他方面的事情我不在乎。
而且很多时候就算能做好我也不去做,因为你的时间永远是有限的,你主动去减少瞎忙活,你的精力才能集中于一处,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拔尖,越拔尖越挣钱。
这就是搞钱的核心逻辑,没什么复杂的。
能看懂的人,去结合自己的优势,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个细分领域成为专家,然后把时间全部押宝上去,说不定搞个一年两年就成了。
无他,唯“专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