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没有需求!
900万人口的英国,殖民2亿人口的印度,市场扩大20倍。当时世界人口第一多,有3亿人口的中国,又去哪里找一个20倍市场的殖民地呢?
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对外没有需求,搞孤立主义,正如现在的美国一样。这是地球上任何时期,最强大国家的通病。
3.为什么会没有需求?因为人口过多,习惯性堆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发展科技,提高效率。
4.世界上任何时期的最强大国,都很容易因为没有需求而陷入孤立主义。如今的美国也不例外。
有说是明清统治者傲慢,看不起外国人和先进的科技;有说是防备倭寇海盗的袭扰;还有的说是满清为了巩固统治,防备洋人和汉人联合推翻满清政权。
以上这些都不是内在根本原因。导致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需求。更严格一点来说的话是:统治者对外界没有需求。
18世纪末(1700-1800年为18世纪),英国基本完全殖民印度时,英国人口约为900万人,印度人口约为2亿。英国殖民印度后,拥有了一个相当于自身20倍的超级市场。
英国人可以在这个超级市场里获取廉价的劳动力、掠夺各种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在中国和欧洲卖不出去的手工业品、工商业品,又倾销回印度。
英国正是依靠印度这个20倍于自身的超级市场,才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印度也因此被称为“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那么问题又来了。
18世纪末,整个欧洲的人口加起来才堪堪过亿,而这1亿人口全球殖民,列强们的商品货物已经几乎倾销填满了全地球,殖民地不够列强分了。
请问:如果当时3亿人口的中国也去殖民,需要几个地球来倾销?
明清时期的中国依靠茶叶、瓷器、丝绸之类的贸易,已经快把欧洲海盗们掠夺的黄金白银给榨干了。
明朝隆庆开关(1567年)开放海禁之后,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明朝灭亡(1644年)的72年间,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1/3 涌入中国,共计约3.53 亿两(保守估计,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
如果中国再去殖民并生产更多的商品,那么请问中国要把这些商品卖给谁?最能抢最有钱的欧洲都已经快被中国榨干了!
以物易物呢?欧洲的东西中国看不上!起码要再过一百多年,到1800年以后,工业革命爆发且成熟之后,欧洲才有中国需要的东西。
甚至就连粮食,当时中国也不算缺。18世纪到19世纪,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就是勉强饿不死人而已。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欧洲当时可是爱尔兰大饥荒、法国大饥荒、德国大饥荒,连续多年没断过。
百姓或许还会想着对外殖民扩张,改善生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中国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对对外殖民扩张都没有兴趣,实在没啥好处啊!

这种海禁政策主要针对民间,官方海上贸易是不禁止的。其实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也没多少私人出海的,大多要靠政府支持,哥伦布出海不还是要找皇室拉赞助。所以说中国的海禁政策是“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对的。
明朝中后期,一方面是倭患减轻,另一方面是朝廷财政压力的问题,明朝廷开始考虑放开海禁。
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清朝初期,南明与台湾郑氏为主的反清势力联合,在东南沿海活跃。顺治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并下令“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但顺治到康熙年间,清朝的官方海上贸易也没有停止,并且在贸易中属于优势地位。根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白银3700多万两,其中有2/3以上流入清朝。
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康熙随即废除海禁政策,只是禁止民间军械贸易。
随后的乾隆时期,清朝对海上贸易有所收紧,禁止洋人与百姓私自接触,目的主要是防备汉人与洋人联合,颠覆满清政权。
但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船舶总吨位还超过英美两航海大国之和。
当时中国沿海商船总数约在9000至将近10000艘之间,约有150万吨。加上其他种类的船舶,全国总有大小江海船舶20多万艘,共计400多万吨。而在1814年,英国全国约有大小2.15万艘船,共240万吨;美国在1809年全国有船舶135万吨。
由此可见,将中国近现代落后的原因归结为表象的“闭关锁国”,显然是不对的。其真正的内在原因是上一节我们说到的没有需求。
18世纪中期,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可以同时纺织8枚纱锭,纺织效率较原来提高8倍。

但哈格里夫斯和他的珍妮纺织机是幸运的,因为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开始殖民印度,英国纺织工人纺织出再多的纱都可以倾销到印度去。珍妮纺织机得以留存,并闻名于世。
500年前另一个类似的发明,就没有珍妮纺织机那么幸运了。
中国元朝有个人叫王祯,他的作品《王祯农书》中记载了一个发明,一款可以同时纺织32枚纱锭的纺织机,效率比珍妮纺织机还高4倍。
但这个可以同时纺织32枚纱锭的纺织机,失传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人口大国要面临两大:1.吃饭问题。2.人们干什么的问题。
如果《王祯农书》中记载的,可以同时纺织32枚纱锭的纺织机,得以大规模应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有31个元代纺织工人要失业。
这些没钱吃饭、无所事事的失业人员会干些什么娱乐活动呢?朱元璋表示那当然是造反咯!
所以,这个比500年后珍妮纺织机的效率还高4倍的纺织机,失传了。
这个历史事件也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大弊端:人口太多,为了解决人们干什么的问题,统治者遇到事情时,习惯性地堆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发展科技。
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不是欧洲人更有探索精神,不是他们更聪明,而是他们没有那么多人口,无法靠堆人解决问题,只能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
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后,中国能勉强保持不出现大范围的饥荒,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吃饭问题勉强解决,又要避免大量人口失业,不能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清朝只能让百姓陷入各种无效的事情中,大概有点类似现在阿拉伯世界的祈祷,信徒每天要停下手上任何事情,祈祷五次·····
如果是汉人王朝的话,朝廷大概率会放权给地方势力海外拓土。

一个国家能够执行孤立主义政策,其前提条件必然对外输出商品,对内自给自足,对外界几乎没有需求。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该国家会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封锁与敌对势力的贸易,缺少某种物资的敌对势力就会自然崩溃,仿佛与对方的贸易是一种恩赐。(我说的就是芯片)
明朝时期,大明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蒙古、女真等敌对势力进行贸易封锁。蒙古人南下抢劫,有时候只是为了些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用品,毕竟蒙古是真的造不出来。(现在也基本造不出来)
努尔哈赤的父亲,配合明朝的军事行动,结果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得到的补偿也仅仅是30张敕书,1张敕书可以与明朝展开1次互市贸易。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美国,也是陷进了孤立主义政策中,各种贸易保护、加征关税。甚至以为不卖给中国芯片,中国就会崩溃,就会投降认输。
我们现在开玩笑时,会说欧美现在也学清朝开始闭关锁国了。
也许一百年后,后人们也会把欧美的衰落归结于“闭关锁国”,但欧美的衰落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生活在当下的你我,会不会觉得挺可笑呢?